海南的黎族姑娘隨手撿到黃花梨發財的故事
海南黎族的孩子的成長早先一直是有黃花梨的陪伴,很多黎族朋友都是拿黃花梨的樹枝當柴火燒,所以只有他們才知道那種獨特的味道(錢的味道)。
早幾年的海南黃花梨的樹根根料還是很好找的,霸王嶺,公愛,板橋,石碌,尖峰嶺,每天都有料挖出來。至今,當地還流傳著一個婦女打柴撿到三十多斤海黃小料發了小財的故事:
一個黎族阿妹在山腰下打柴時,無意中發現地上有一些很像花梨格(地方稱呼)的根料,好奇心的唆使下,她上前撿了起來,砍一刀拿起來聞,沒想到居然是塊海黃小根料(幾兩根料老板過來收也有幾百塊錢)。于是她在那一個地方地毯式的搜索,懷疑那個地方以前有過大棵花梨樹存在,刨開地面上的泥土,將附近的植被翻了個底朝天。直到天快黑了,她找了一半蛇皮袋的小料,回到家稱有30多斤,發了筆小財。
經過這樣反反復復地搜索,現在,幾天下來兩手空空的也是家常便飯,這樣上山尋料確實非常不易,搜尋出的材料越來越少,現在基本搜刮殆盡。一次能找到幾斤小料的已經算是走運了,所以海黃那高高在上的價格不足為奇。(海南朋友每周到山里等一兩次料,真心感受并非炒作。)
盛極而衰、否極泰來是世間事物成長發展的規律,21世紀初葉十年間,黃花梨演繹了同樣的故事:絢爛之極,歸于平淡,黃花梨資源被集中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迅速消耗。
選購花梨木家具請認準逸品居紅木!